博客年龄:17年11个月
访问:?
文章:1402篇

个人描述

姓名:严辉文曾用笔名掀髯一笑、采桑子等 职业:城市农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年龄:老大不小 位置:武汉之郊 个性介绍: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选稿约稿请垂询:yanhuiwen100@126.com QQ542183561

“考碗”式读书

2013-05-02 08:30 阅读(?)评论(0)

 

“考碗”式读书

严辉文

 

 

春季是公考的季节,我们常常能够从一些公考人士身上看到复习备考的感人故事。前不久,2013年湖北省遴选选调生和考试录用公务员考试开考,我们又有幸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为了更好地报道这一盛事,记者特地找了几个典型人物。比如刚生完孩子陈女士,已是连续3年第4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为了参加这次公考,3年来,她没有外出旅游过一次,就连怀孕时也复习到深夜。

 

众所周知,公考就是“考碗”、“考编制”、“考福利”,就是为了实现“死在体制里”的编制梦。近些年来的公考,简直可以用竞争惨烈来形容。

 

这位陈女士已参加过2次国考和1次省考。命运的神使鬼差每次总是让她差那么一点点。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读书复习的动力。记者发现,她家中的一侧书柜全都是应考的资料,翻开里面任何一本,上面都密密麻麻写着复习笔记,足见其用功之勤。3年没有外出旅游过一次,就连怀孕期间也复习到深夜,又足见其用功之苦。如果没有考中,陈女士称也要一直考到35岁(报考年龄的上限),亦足见其用功之笃。陈女士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

 

在一个激烈的“考碗”时代,陈女士绝对不是孤例。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不论是一次幸运过关的,还是多轮冲刺公考的,不读破几本书,不熬上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无法实现“死在体制里”的梦想的。公考人士刻苦学习的情境,不免令人想起了古代士人为了科举考试而“头悬梁锥刺股”的情形。

 

公考学习算不算读书呢?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广义上的读书是指使用眼睛观看或者盲人用触觉来识别语言文字等的行为,虽然公考的备考者们“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那几本复习资料,基本上是不读什么杂书的,但他们毕竟在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刻苦攻读的难得镜像,也算是读书励志的优秀代表。

 

不过,如果把这类“考碗”式读书当着是正常的读书,许多读书人恐怕是不敢苟同的。显然公考复习是一种窄化的读书,功利的读书,目标单一的读书。虽然相关复习资料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这种公考复习式的读书,既不会有破万卷的美丽和雄奇,又与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等读书使命关联度不大。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有时候我甚至于严重怀疑公考内容设置的正当性或者必要性,因为一个真正视野宽功夫深的读书人,可能根本无法在同那些应试类公考人员的PK中取胜,甚至于要视某些以巧取胜的考题为雕虫小技了。我们不禁要问:考上的是否真是最合适的人才?

 

在我们这个倡导读书也算是有钱有闲最利于读书的时代,不公考的成年人中到底又有多少在勤奋读书呢?也许没有人去认真统计过,不过似乎不乏相关调查结论倾向于支持中国人是不爱读书的人。有人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之类相去甚远,都知道犹太人有个爱读书的习俗,孩子出生时,就让他去舔《圣经》上的蜂蜜,以便让“书是甜的”的启蒙仪式世代流传。又据说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总体上看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我的工作圈生活圈内,笔者似乎算得上是最爱读书的人,不过,有人要问懒散的我一年能读几本书,我都不好意思说。反观自己周边熟悉的人,可以想想,到底有多少人真是手不释卷的?恐怕10个人里面也找不到1人吧。普通人的喜欢是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官员和各类企业高管们,则忙于应酬;年轻人尚未出校门就急不可耐地将书本丢到一边,上网玩游戏、刷微博,什么可乐玩什么。非“考碗”式读书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心灵贵族们才拥有的一种奢侈生活。

 

一个不重视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前途的。“考碗”、升学式读书固然可贵,但是显然只有非功利性的读书才是软实力的真正体现。一年读64本书,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也许除了工作、生活所占去的时间之外,绝大部分犹太人毕生都在用我们冲刺公考的精神和毅力在读书吧。

 

假如国人用“考碗”式读书的精神用到真正的读书上,则犹太人式的读书可以期待和复制。这样一来,十几亿人中必将产生更多的精英,涌现更多的发明创造,诞生更多的精神产品,这于文化科技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强盛都是莫大的幸事。

 

0502中国青年报思想者:http://zqb.cyol.com/html/2013-05/02/nw.D110000zgqnb_20130502_4-02.htm

 

  最后修改于 2013-05-02 11:14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