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正文
|
||
招安网络大V,没那么容易招安网络大V,没那么容易 严辉文
近日,有地方政府部门邀请网络大V走访考察,美其名曰:感受地方新变化,领略发展新速度。网络大V的考察行动令一些地方党政部门竞相效仿,也引发了广泛争议,有论者直陈一些网络大V 被“招安”了。(见9月14日《中国青年报》)
网络大V,就是在微博、微信上十分活跃且拥有大量粉丝的意见领袖、学者、媒体人、名人等人。
说实话,网络大V曾经是地方党政部门所深为厌恶的。一是因为他们热衷于关注公共事件、关心公共利益,时常批判与建言。他们批判之犀利,不受传统媒体的视角和手法之限制,因而更受网友欢迎。二是因为他们在微博和微信上拥有众多粉丝,其资讯传播能量,甚至于又远非普通媒体所能抵敌。
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近些年,如何利用好网络大V的传播能量,已经让一些人煞费苦心了。先是在文化领域被小试牛刀,比如,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尚未全国首映,先在北京等地点映,邀请的重点就是网络大V,而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是通过微博上大V们的力捧进行了口碑营销,赢得了不错的票房。如今,许多地方政府和宣传部门也群起而效之,邀请大V、名博主考察、采风之类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如陕西网络大V一行走进绥德;大V受邀到四川广安参加“小平故里行”活动;大V参加江苏宿迁举行的“2014中国政务微博路在何方”高层论坛等,地方政府忙忙碌碌,网络大V来来往往,好一派共生共荣景象!
在一些论者看来,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软,网络大V考察之后,地方政府好吃好喝好招待再加好好打点一番,也难免会让其中一些意见领袖,化“意见”为赞美,于是就出现了招安之论。
其实,招安网络大V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网络时代,网络大V也并不能自外于网络传播规律。他们之所以拥有大量粉丝,乃是因为网友们凭其学识、见解、言论以及网上秀和晒的各种行动,来判断他们是讲公理、敢直言之人,而非见利忘义之徒。假定其中某些人改弦易辙,或者认同“被招安”,这要冒被网友唾弃的风险的。除了所谓的脑残粉之外,大多数网友也是从来不缺判断力的。即便相关的“招安宣传”内容上了微信、微博,有自我判断能力的网友恐怕是既不会轻信,又不会参与评论转发的。
甚至于招安网络大V,也是一把双刃剑。一者,许多网络大V也并不是那么好招安的。他们毕竟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天然不会认同政府的乱作为,即便在受邀考察之际,要么碍于情面,暂时保持沉默;要么选择在另外的场合、另外的时机打破沉默,对一些地方该批评还是会批评的。
二者,招安网络大V还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向社会“宣传”地方政府的“豪华宣传”病。网络大V考察之际,网络“宣传”之后,一些地方政府的糗事,比如心里总刻意追求政绩宣传,比如报喜不报忧,再比如相关丑闻尚未淡出视线,就拿大V考察冲喜等等,难免随之引发更热烈的讨论和质疑。
更重要的是,在反“四风”的语境下,招安网络大V钱从何来?宣传经费开支有没有谱?宣传动议全凭地方党政领导拍脑袋等等,网络大V考察更是难免显现出地方政府在宣传领域“四风”仍然较严重。
相关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9/14/c_1112469493.htm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