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正文
|
||
用个性化重新定义休闲时光作者:严辉文 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是,人们的休闲时光越来越多。 用双休、节假日、年休假所组成的闲暇时光,在规模上也越来越像模像样,不断地增进着人们的幸福感。曾经年复一年,我们似乎总在重复着这样的节目:胡吃海喝式聚餐,一古脑儿式消费,盲流一般拥挤到最繁华之地凑热闹。于是乎,休闲的幸福镜头常常是:每逢节假日,汽车在高速路上遛达,红男绿女在街头遛达,嘴巴在餐桌上遛达,银行卡在繁忙的账户上遛达,灵魂在随波逐流的喧嚣中遛达。 一个十几亿人的人口大国,在不经意之间,就这么进入了休闲时代。时间上的机缘巧合,似乎又必然撞上了空间上的扎堆聚集。 模式化、规模化休闲,似乎又必然赋予了中国之休闲的类似运动般的意义。不便、麻烦甚至于休闲的幸福感被剥夺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众多的人涌向高速公路,涌向为数不多被圈起来的旅游景点;或者众多的“剁手族”一夜之间在淘宝上读秒式抢货之类,显然一切遭际都已是史无前例的。哪怕有了更好的交通条件、更便捷的网络技术,哪怕政府和有关部门准备了更详尽更有预见性的预案,社会运转仍然会出现诸多的新问题。 比较极端的情形,不只是社会不便,不只是出现社会管理新难题,不只是政府面临社会服务新挑战,而是似乎再努力一些,一些人为的或者冥冥之中鬼使神差般出没的灾难事故,仍会不期而至。比如刚刚过去的跨年夜,中国最繁华最诱人的街区,那些风华正茂的儿子、女儿意外地香消玉殒,就令人们在一个该喜庆的日子不禁悲从中来——是什么样的命运,才会让人们无奈地体验乐极生悲? 无论是视为个体生命财产的损失,还是作为社会性悲剧来看待,这些情形,总是需要各种反思的。 比如在休闲时光,人们处于一种非强制性、非组织性的状态,许多人离开了家人的看护和教导,或者离开了领导和熟人的视线,作为个体的自由人存在,又作为无机的群体聚集时,难免会组成一种一盘散沙式的多人世界。种种情形表明,人们个体意识与群体责任仍处于某种初始磨合期,换言之,在一个非强制性、非组织性的环境中,许多人或许更不容易懂得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容忍、什么是秩序、什么是尊严、什么是爱,什么是危机关头的大义、勇敢和奉献。尤其是出现种种不便甚至于突发事件时,个体的自觉恐怕仍然是一种短板。随之而来,危机时刻,对突发事件、突发灾难的应对,让人性闪耀更大的光芒,让灾难损失最小化,仍然是现代化转型期面临的严峻课题。 不过,笔者还是想回到个体如何定义休闲时光的话题上来。 跟着人群去盲流式凑热闹,是不是最有价值或者最令人愉悦的,每个人要不要追求不同寻常的休闲方式,追求最适合自己最有益于社会的休闲生活,或许需要更多反思,需要多重答案。 就个人品味而言,至少在闲暇时光,我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这不仅是因为我向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境界,而且因为我总觉得相对于被圈起来卖钱的景点,还是未名山水自多情,未名山水更多野趣、更符合我的穷人休闲学情怀。我之所以要向人们推荐走向未名山水的闲云野鹤式休闲方式,当然更因为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风光之旖旎,远非有数的些许景区所能囊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容得下足够多的人流物流,可以让数亿人的闲暇时光更从容更悠闲。想一想那些为我们所见惯的所谓休闲旅游吧,数人头、看背影、晒车辆,然后抢着吃饭,挤着买票,憋得难受还要等着排队上厕所,就连想安静地跟大自然合个影,也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甚至于还可能发生求福而得祸的惨剧。世界足够大,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拥挤到一起,估摸着大家都去那些有数景区的时间,咱就另辟蹊径,纵情于未名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于世外桃源,这也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呢,完全可以让身体和心灵与别人保持足够舒适的距离。 显然,即便是当下,仍有更多的休闲达人正在休闲方面做出了更多有益的尝试,许多范式都是值得效仿的。 比如体育健身休闲方式。在路上,我们常常可以看见骑行族、暴走族,他们通过运动自己的身体,用闲暇时光来雕刻自己的身体、磨炼自己的意志,这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自助旅游项目。 比如公益类休闲方式。志愿于公益事业的人,正好可以利用休闲期去帮助弱势群体,或者做环保志愿者。这虽然也是一项工作,身心并没闲着,但毕竟是添福添寿、助人乐己的事情。无论怎么看,这类休闲项目的空间都太大了,怎么都拥挤不起来。哪怕不能作为现代人休闲节目的单一选择,一年尝试几回总还是可以的吧。 比如益智休闲方式。既然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那又何必老是指望身体在路上呢?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无限的。闲暇时光安静一点地休闲,让灵魂跟着先贤时哲去遛达,这或许需要一点自制力、一点理智,但只要习惯能成自然,谁说又不是一桩人间美事呢? 0106共识网笔会:http://www.21ccom.net/index.html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