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11个月
访问:?
文章:1402篇

个人描述

姓名:严辉文曾用笔名掀髯一笑、采桑子等 职业:城市农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年龄:老大不小 位置:武汉之郊 个性介绍: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选稿约稿请垂询:yanhuiwen100@126.com QQ542183561

古诗入教材,安得老师如林黛玉

2014-09-29 17:31 阅读(?)评论(0)
古诗入教材,安得老师如林黛玉
 作者:严辉文

黛玉非常巧妙地配制了一个如何成为诗人的配方:先取王维的五言律一百首,背熟;又取杜甫的七言律一二百首,背熟;再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背熟;待肚子吞下这些之后,就可以广收博览,佐以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诸人的诗“过口”。

   古诗文入教材,是提升孩子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绕不过去的一大议题。对于迈向现代化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不久前的教师节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北师大考察时,表示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一建议,无疑在引起舆论强烈反响之际,也将对语文教材修编乃至于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古诗文入教材,好事要办好,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前提倡书法课进课堂的时候,笔者就曾担心过我们中小学师资力量以及对书法本质的理解等问题。毕竟,习练和掌握书法技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古诗文进中学课本不是一个新问题,而中小学教师在这方面大多算比较有经验,有较为过硬的知识储备,但是触碰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好坏,如何知古又不泥于古,同样也不是一个可以小觑的问题。要不,关于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如何对待国学的争议,为什么会从上个世纪初期持续近百年,却未有让人越来越明白呢?

  如此宏大的命题,不是笔者所能完成的任务,且说说古典诗词如何做到让学生喜闻乐见吧。

  古典诗词不只是与现在的孩子们睽违太久,而且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恐怕就连不少的语文老师,既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作者,又难以称得上是够格的欣赏者了。

  古典诗词这样的一种文学样式,现代人欣赏起来觉得麻烦的缘故有许多。除了古代人的生活范式、语言习惯、写作用典之外,其对于格律、音韵、平仄之类的固定而刻板的追求,也不大容易被今人接受和理解。入门课进得不好,不仅进入不了诗词的意境之中,欣赏不了古诗的美学意义,反而可能令人如食鸡肋或者味同嚼蜡,最终失败的教学难免会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红楼梦》中,林黛玉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是从文学的意义上讲,曹雪芹先生至少给她赋予了诗的灵魂。

  在高手如林的大观园诗坛上,林黛玉绝对是一个令竞争对手们无比钦佩的人物。不光那位不爱读书却颇有些诗才的贾宝玉不是对手,就连最令人称道以“全面发展”著称的薛宝钗,也要让她三分。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就用了详尽的笔墨,描述了这位年轻女诗人是如何惊艳登场征服大观园诗坛最终屡夺大观园文学奖杯的。

  话说当时节令正如眼下一样,正是持螯赏菊的季节,薛宝钗与史湘云一共拟了《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等十二首菊花诗题,任凭大观园中的诗人们挑选。虽然这次薛、史二人算是有备而来,但在只有一顿饭工夫的现场比拼之后,那位天生的杰出诗人林黛玉仍是技压群芳,最终林所作的《咏菊》、《问菊》、《菊梦》名列前三甲。大家公评: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

  兹录三首诗如下:

  咏菊 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依大文豪曹雪芹之欣赏水平,诗的好坏,就不必在浪费笔墨了(不过,笔者不才,一直以为当推《问菊》为魁)。

  世人皆知林黛玉是一个空灵绝代的诗人,殊不知,她更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有才华的诗学导师。好就好在,她最擅长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又妙趣横生,听林黛玉讲诗,古诗已不再是离我们很远且够不着的“阳春白雪”了。

  林黛玉的解诗才能,从大观园诗社多次活动中的点评、解析的妙语中,可见一斑。而她的讲诗以及诗学理论,则集中体现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当那位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一心想学写诗堪称好学生的香菱入大观园后,正好找到了绝世的好老师林黛玉。好学生遇上好老师,正是孟子所称的“君子三乐”之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且看林黛玉如何教诗吧。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是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几句话,把世人都不得要领的律诗要素、性格都讲全了,更是让呆香菱顿觉醍醐灌顶。

  至于如何学诗,林黛玉接着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非常巧妙地配制了一个如何成为诗人的配方:先取王维的五言律一百首,背熟;又取杜甫的七言律一二百首,背熟;再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背熟;待肚子吞下这些之后,就可以广收博览,佐以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诸人的诗“过口”。此“诗人方剂”配伍高妙,下药老到,辅弱佐强,服之,一个俗人想不变成诗人似乎都很难了。果然,心苦之呆香菱也从一个写诗的门外汉,变成了林黛玉门下诗作颇有可观的高徒了。

 
   诚然,笔者的意思不是要中小学师生们都去成为格律诗人,事实上这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不过,鉴于古诗教学之不易,倒是有一个建议:老师们教古诗之前,不妨先揣摩一下《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写诗、教诗的相关章节,毕竟在这部展现了“红楼梦技术”的了不起的小说里,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是都活的,是极具生命力的。读之,不只是让老师们学会讲诗的技巧,想必更容易吸引孩子们读古诗的兴趣。

 0928共识网文化专栏: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culture/edu/20140928113946.html

  最后修改于 2014-11-19 12:4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