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8年3个月
访问:?
文章:1402篇

个人描述

姓名:严辉文曾用笔名掀髯一笑、采桑子等 职业:城市农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年龄:老大不小 位置:武汉之郊 个性介绍: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选稿约稿请垂询:yanhuiwen100@126.com QQ542183561

评论:我的文字观,懂的人自然懂

2020-03-16 09:16 阅读(?)评论(0)

评论:我的文字观,懂的人自然懂

 

严辉文

 

    作为一位中国人,年轻时,不妨多读一点古诗文,体悟中国文字的奥妙、美感、韵律以及源流,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渠道。

    但除非你以研究古典文化为己任,或者以骈文、格律诗词创作为职志,作为一位现代中国人,拙见是,应该进得去,走得出。

    所谓走得出,就是要尽可能用最现代语言说话,尽量舍弃古诗文,尽量摒弃成语。当然有些特定场合,对古诗文引用贴切,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比如抗疫国际合作中,日本人捐助时的引文,一是作为外交辞令,恰好体现了友好的邦交文明;二是体现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三是拉尽情感距离,体现中日文化交互影响。如此引用,正如诸君所见,效果极佳。

    插着说一句,有论者引证说,主事者实为中国留学生。所以又有打脸说云云。其实也是不值一驳的。你身边在国内念书的大学生,有几人胸中有货?留学东瀛,我觉得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东瀛之说。在下这种说法,懂的人自然懂。兹不多赘。

    不过,如果不贴切,就难免有狗尾续貂之嫌了。笔者年轻时也曾在机关写过公文,最反感的是领导讲话中,被要求刻意整上一两句古诗,甚至于腹中空空时生造四言八句非五非六的打油诗,以为非此不能体现水平,不能强化语言表达力度。窃以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弄巧成拙,甚至于是对现代汉语的伤害。再插一句,主流官话,对语言的伤害最大。在下这种说法,仍是懂的人自然懂。兹不多赘。

 

    时至今日,许多人看待文化或者文学最大的误会是,你能否引经据典,能否出口成“章”。其实这不足为怪,诸如此类的偏见,近代以来,从未停过。

    话说1939年西南联大聘沈从文为联大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据说刘文典的说法盛传一时:陈寅恪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4毛钱!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字观和文学价值观的问题。

    我尊重古典文化,但坚定地认为,现代人应该运用最浅近的现代语言。现在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刘文典固然是饱学之士,固然进入过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高地,但沈从文也未必不是才高八斗之人。而对刷新文字、对文学现代化的贡献是刘文典大,还是沈从文大?现在已经不言而喻了。事实上,很多了不起的作家,对文学、对语言文字的贡献,正是冒着不被同时代庸众理解的风险进行的。

说到古代文学成就时,比较容易被人当作例子的是韩愈,是唐宋八大家。实际上,他们之所以流传千古,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站在彼时的时代前沿,努力做着文学“现代化”的努力。你现在看韩、柳、欧、苏很古典,其实当时他们就是文字改革家,就是致力于把文字拭亮,把语言文字送上新旅程的新潮文学实验家。

来来来,欣赏一段“古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不认识的字没有?是不是很清新淡远?是不是很平实地叙事?

什么?作者?麻烦百度去吧,反正是古人的古文呗。

    这就要说到现代人创作文言文和格律诗词了。在生活中,我与许多擅长格律诗词的人是朋友,也很欣赏他们的才华。但我同样认为,即使从事此类文体创作,也要不断尝试出新。毕竟格律诗词的高峰已经过去了,“李杜题诗在上头”,唐人、宋人,至迟到清代,在白话文出来以前,该写的已经被前人写尽了。在当代,一些人真正有创见的格律诗人,一定是要出新意于法度之外的。我也留意过一两位诗人,其格律诗不仅在押韵合辙的传统技术上无可挑剔,而且内容也能贴近时代,时出新语。更重要的,他们有些句子,把玩起来,都有新诗的意境。这就殊为难得了,不仅不失为一种难得的文学创造,而且同样证明了新创造的难能可贵。

    作为现代人,尽可能多地知道古诗文,知道厚重的中华文化源流当然是好事,但仍要致力于——如果你是文学爱好者的话——用最浅近的文字,最普通的那几千字,去描写沸腾的变幻莫测的现实,去进行诗学叙事,去点燃生命的火焰,去敲打或者拯救灵魂。如果可能,还要学习那些一线诗人作家,使用语言文字时,努力拭擦词语,使之更明丽,更清亮,更纯粹,逐步形成自己的文体,使中国方块文字永远放光。

    话已至此,我又要极而言之了。一位现代作家,一位现代人,不知道中华古代文化,甚至也没有什么大的妨碍。自幼饱读十三经的鲁迅不是说过吗:青年人要少读甚至于不读古书。这样一位文化巨人指引的捷径,懂的人自然懂。有些年轻人,自小语文成绩不好,也特烦古诗文。后来学外语,学习现代文学,通过广泛的英语阅读和现代文学洗礼,同样能写出文从字顺的文字,有些还成了一线的作家诗人。这样的例子,我知道,并不少。

    好了,我已露出了我的文字观底裤了。我并非厚今薄古,我只是更佩服更赏识新文学新创造。当下正是值得记录的时代,新文学创造,无疑是更美丽的风景。

 

 

关于作者: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已在各类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200余万字。

  最后修改于 2020-03-18 13:11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